「不卖爆款只做风土」 这品牌让产区风味有了姓名
- 手冲咖啡
- 6小时前
- 105热度
- 0评论
「不卖爆款只做风土」 这品牌让产区风味有了姓名
"为什么这家咖啡店不卖拿铁也不做星冰乐?""那些写着产区名字的咖啡豆到底有什么不同?""当所有品牌都在追爆款时,坚持做风土的咖啡馆能活下去吗?"最近我的朋友圈被这些问题疯狂刷屏。作为混迹咖啡圈十二年的老饕,今天必须带你们探秘这家"叛逆"的咖啡品牌「风土记」——他们为什么敢拒绝爆款,死磕产区风味?又是如何让每一颗咖啡豆都拥有自己的"身份证"?
开篇暴击:当咖啡店开始"认祖归宗"
上周我在三里屯发现了一家奇葩咖啡店——「风土记」。它的菜单上没有拿铁、卡布奇诺这些"大众脸",而是写着"埃塞俄比亚 耶加雪菲 日晒"、"哥伦比亚 慧兰 水洗"、"危地马拉 安提瓜 火山豆"......店员告诉我,他们家只卖单一产区的精品咖啡豆,连糖浆都不提供!
更夸张的是,每款咖啡豆都配有"身份档案"——产地海拔、处理法、风味笔记,甚至还有农场主的照片和故事。"我们卖的不是咖啡,是风土人情。"老板老陈笑着说,"就像葡萄酒要讲葡萄园的故事,我们的咖啡也要说清楚'我从哪里来'。"
那么问题来了——在这个爆款至上的时代,「风土记」为什么敢走一条"少有人走的路"?他们的产区风味到底有什么魔力?
真相一:拒绝爆款的"叛逆"逻辑
(1)爆款咖啡的"工业化陷阱"
"你知道一杯星巴克拿铁里有多少种添加剂吗?"老陈边磨豆子边说,"奶精、糖浆、稳定剂......为了标准化口感,他们不得不牺牲咖啡的本味。"
我翻看「风土记」的原料表,只有"咖啡豆"三个字,连乳制品都要顾客自己带。"我们连牛奶都懒得进,"老陈撇撇嘴,"那些加了糖浆的咖啡,喝多了会让人忘记咖啡本来的味道。"
(2)产区风味的"稀缺性价值"
"爆款咖啡就像快时尚,"老陈指着菜单上的价格表,"拿铁卖25元,利润空间大;我们的耶加雪菲卖48元,成本就占70%。"
但正是这种"不划算"的生意经,让「风土记」活得挺滋润——复购率85%,顾客人均消费比普通咖啡馆高30%。"喝过我们家豆子的人,再也喝不惯糖浆咖啡了。"老陈得意地说,"这叫'风味成瘾'。"
我的观点:
「风土记」的"叛逆",其实是回归咖啡的本质——当行业陷入标准化竞赛时,他们选择用产区风味打造差异化竞争力。
真相二:让咖啡豆"认祖归宗"
(1)风土档案的"侦探工作"
「风土记」的每款咖啡豆都有本"族谱"——
- 产地故事:农场主老何在哥伦比亚慧兰种了30年咖啡树,他的庄园海拔1700米,土壤富含火山灰;
- 处理工艺:埃塞俄比亚的日晒豆要在香蕉叶下晒足21天,让果香充分渗透进豆子;
- 风味笔记:危地马拉安提瓜豆带有巧克力尾韵,像极了当地火山岩的矿物质感。
"我们像侦探一样挖故事。"采购总监小林说,"去年为了找一颗肯尼亚AA豆,我在内罗毕的咖啡市场蹲了半个月。"
(2)杯测会的"风味法庭"
每周二的杯测会是「风土记」的"风味法庭"——
- 10款候选豆,每款喝10口以上;
- 盲测打分,从香气、酸度、甜感、余韵四个维度评分;
- 淘汰机制:只要有一项评分低于8分,直接pass。
"上周刚踢掉一款巴西豆,"杯测师阿Ken撇嘴,"虽然便宜,但风味太平淡,对不起我们的'风土标准'。"
我的观点:
「风土记」的风土档案,其实是给咖啡豆办"身份证"——让每一颗豆子都能讲述自己的故事,而不是变成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。
真相三:产区风味的"翻译官"
(1)冲煮参数的"私人订制"
「风土记」的咖啡师会根据不同产区的豆子调整冲煮方案——
- 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:用V60滤杯,水温92℃,突出柑橘调;
- 哥伦比亚慧兰:用法压壶,水温88℃,强调坚果香;
- 危地马拉安提瓜:用爱乐压,水温90℃,带出巧克力尾韵。
"我们像翻译官一样,把风土语言转换成风味语言。"咖啡师小美说,"同样的豆子,在不同冲煮参数下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性格。"
(2)顾客教育的"风味课堂"
「风土记」每月举办"风土课堂"——
- 教顾客看咖啡豆的产地地图;
- 带顾客闻不同产区的生豆香气;
- 教顾客用"风味轮"描述口感。
"我们不想让顾客只会说'好喝'或'难喝'。"老陈说,"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欣赏风土的细微差别,就像品葡萄酒一样。"
我的观点:
「风土记」的顾客教育,其实是培养"风味鉴赏家"——当越来越多的人懂风土,咖啡行业才会真正进步。
真相四:风土商业的"长期主义"
(1)农场主的"命运共同体"
「风土记」和产区农场主签的是"十年长约"——
- 保底收购价:比市场价高20%;
- 技术支持:派农艺师指导种植;
- 品牌曝光:在菜单上印农场主照片。
"我们不是在买豆子,是在投资未来。"老陈说,"只有农场主赚到钱,风土才能延续。"
(2)消费者的"风味忠诚度"
虽然「风土记」的价格比普通咖啡馆高,但顾客忠诚度却高得吓人——
- 复购率85%:很多顾客每周都来打卡;
- 口碑传播:大众点评评分4.9分(满分5分);
- 社交货币:小红书笔记里全是"风土记"的打卡照。
"我们卖的不是咖啡,是风味信仰。"老陈笑着说,"虽然这话听着有点'玄乎',但确实是真的!"
我的观点:
「风土记」的商业逻辑,其实是'长期主义'的胜利——当行业陷入短期逐利时,他们用风土故事构建品牌护城河。
写在最后:咖啡的"风土革命"
回看「风土记」的坚持,其实藏着咖啡行业的未来趋势——
- 拒绝爆款:用产区风味打造差异化竞争力;
- 讲好故事:给咖啡豆办"身份证",让风土可追溯;
- 培养鉴赏家:用顾客教育提升风味认知;
- 构建命运共同体:和农场主一起守护风土。
所以,下次喝咖啡时,不妨问问咖啡师:"这颗豆子来自哪里?"——毕竟,人生苦短,总要喝点有故事的咖啡。
(偷偷告诉你们,我已经成了「风土记」的会员——你们觉得,下一个咖啡行业的"风土革命"会发生在哪个产区?是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,还是哥伦比亚的慧兰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