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店如何控制原料成本
- 咖啡品牌
- 2小时前
- 105热度
- 0评论
咖啡店如何控制原料成本——从“买贵了”到“省出利润”的采购秘籍
“你是不是也头疼,咖啡店的原料成本像坐过山车?有人开店后,发现咖啡豆、牛奶、杯子这些原料花销越来越大,明明生意没差多少,利润却被‘吃掉’一大截;有人却能把原料成本稳稳控制在合理范围,每杯咖啡的利润比同行高出一截;还有人只知道‘找更便宜的供应商’,结果买到的咖啡豆不新鲜、牛奶保质期短,反而影响咖啡品质;有人却用一套‘精细化管理’的方法,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,顾客满意度还更高!更扎心的是,有人觉得‘原料成本高是行业常态,忍忍就行’,结果辛苦一年没赚到钱;有人却把控制原料成本当成‘提升利润的关键战场’,通过优化采购和储存,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!别慌!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咖啡店如何控制原料成本 ,从‘影响成本的核心因素’到‘采购环节的省钱技巧’,再到‘储存使用的隐藏细节’,保证你学完这篇,不仅能搞懂‘为啥有的咖啡店原料成本越控越高,有的却能越省越多’,还能根据自己的店铺情况,设计出 ‘既能保证品质又能降低成本’的原料管理方案’——毕竟,原料成本是咖啡店的‘利润调节器’,管好了,赚钱更轻松!**”
开篇暴击:原料成本高,到底是“供应商坑人”还是“自己没管好”?
先问个扎心问题:你觉得咖啡店原料成本居高不下,最主要的原因是啥?是“咖啡豆太贵,供应商坐地起价”?是“牛奶保质期短,浪费太多”?还是“自己没规划好采购量”?有没有发现,有人开咖啡店时,把原料成本高归咎于“外部因素”——觉得“咖啡豆市场价涨了没办法”“牛奶供应商不给优惠”,结果采购时只看价格,买回来一堆品质差的豆子,做出来的咖啡顾客不爱喝,反而丢了生意;有人却把原料成本当成“内部管理问题”——仔细分析后发现,真正让成本飙升的是“采购没计划(买多了过期、买少了缺货)、储存不当(咖啡豆受潮、牛奶变质)、使用浪费(咖啡粉撒漏、杯子破损)”,通过优化这些环节,成本反而降了下来;还有人只知道“找更便宜的供应商”,结果买到的咖啡豆烘焙度不对(要么太苦要么太酸)、牛奶脂肪含量不达标(影响口感),顾客吐槽“这咖啡咋这么难喝”,回头客越来越少;有人却用“品质+成本平衡法”,找到性价比高的供应商,既保证了咖啡好喝,又控制了成本!更奇怪的是,有人觉得“控制原料成本就是抠门”,结果员工为了省成本偷工减料(比如少放咖啡粉),反而让顾客更不满意;有人却把“控制成本”当成“提升效率的机会”,通过优化流程,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更值!
真实案例对比
- 案例1(成本失控) :上海的一家社区咖啡店,老板为了省采购成本,找了个低价咖啡豆供应商,结果买回来的豆子烘焙度深、香气不足,做出来的美式苦得顾客直皱眉,月营业额从2万降到1.5万,原料浪费(过期咖啡豆和牛奶)还花了2000元,老板哭诉“省小钱亏大钱”。
- 案例2(成本可控) :成都的一家胡同咖啡店,老板制定了“采购计划表”——咖啡豆每周按需进货(避免积压),牛奶只选本地牧场直供(新鲜且价格低),杯子批量采购(和厂家谈折扣)。结果每杯咖啡的原料成本从8元降到6元,月利润增加了3000元,老板笑着说“管好原料,利润自然来”。
- 案例3(品质平衡) :广州的一家商圈咖啡店,老板没有一味追求低价,而是找了3家咖啡豆供应商对比,最终选了一家“中等价格但新鲜度高”的商家,同时和牛奶供应商约定“每日配送”,保证牛奶当天用完不隔夜。结果咖啡品质稳定,顾客回购率高达70%,原料成本只比同行高5%,但利润翻了一倍。
数据说话
✔ 《2024咖啡店原料成本调研》显示,咖啡豆占原料总成本的40% - 50%,牛奶占30% - 40%,杯子/包装占10% - 15%;
✔ 行业经验表明,通过优化采购和储存,咖啡店的原料成本可降低10% - 20%,利润提升5% - 10%;
✔ 最真实的创业者反馈:“控制原料成本不是‘抠门’,而是‘把钱花在刀刃上’——买对的,不买贵的;用好的,不浪费。”
总结
咖啡店控制原料成本的核心 不是“找最便宜的供应商” ,而是 “通过精准采购、科学储存和合理使用,在保证咖啡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” ——你得先搞清楚“哪些环节在浪费钱”(比如采购过量、储存不当、使用损耗),再针对性地采取“计划采购+品质把控+细节优化”的措施。接下来,咱们就拆解控制原料成本的关键要点!
一、影响原料成本的核心因素——先找到“花钱漏洞”
1. 采购环节:买贵了 or 买错了?
- 典型问题 :
✔ 没计划采购——咖啡豆一次买10公斤,结果半个月没用完就受潮了;牛奶一次性进20箱,保质期只剩1个月,最后喝不完倒掉。
✔ 只看价格不看品质——贪便宜买了烘焙过度的咖啡豆(苦涩难喝),或者脂肪含量低的牛奶(口感稀薄),顾客吐槽“咖啡不好喝”,回头客流失。
✔ 供应商不稳定——今天从这个供应商买,明天从那个买,价格波动大,还可能遇到以次充好的情况。
2. 储存环节:放坏了 or 放浪费了?
- 典型问题 :
✔ 咖啡豆没密封——放在开放式柜子里,受潮氧化,香气流失,做出来的咖啡味道寡淡。
✔ 牛奶储存温度不对——没放冰箱冷藏,或者冷藏温度过高(超过6℃),导致牛奶提前变质,只能扔掉。
✔ 杯子/包装乱放——咖啡杯堆叠太高摔碎了,包装袋被老鼠咬破了,额外增加了采购成本。
3. 使用环节:浪费了 or 搭配错了?
- 典型问题 :
✔ 咖啡粉撒漏——磨豆机没清理干净,或者萃取时操作不当,咖啡粉掉得到处都是,增加了“隐形成本”。
✔ 糖浆/奶油用过量——为了追求口感,加了过多的糖浆或奶油,虽然顾客觉得好喝,但每杯成本增加了2 - 3元。
✔ 配方不合理——拿铁用了过多的牛奶(比例失调),导致成本上升,但顾客并没有觉得口感更好。
个人观点 :原料成本就像“漏水的桶”,采购、储存、使用每个环节都可能“漏水”。只有找到“漏洞”,才能针对性地“补漏”,把钱省下来。
二、采购环节的省钱技巧——买对又买省
1. 制定采购计划:按需进货,避免积压
- 操作方法 :
✔ 统计每日/每周的咖啡销量(比如拿铁每天卖30杯,美式每天卖20杯),根据销量计算所需原料量(比如每杯拿铁用20g咖啡豆,每天就需要600g咖啡豆)。
✔ 咖啡豆:按周采购(新鲜烘焙的咖啡豆最佳赏味期是7 - 14天),避免一次性买太多受潮变质。
✔ 牛奶:根据销量和保质期进货(一般牛奶保质期7 - 15天,建议每次进3 - 5天的量),保证当天或隔天用完。
2. 选择优质供应商:性价比才是王道
- 筛选标准 :
✔ 咖啡豆供应商:优先选“新鲜烘焙+小批量生产”的商家(烘焙后3 - 7天内发货),可以要求提供烘焙日期和样品试喝。
✔ 牛奶供应商:选本地牧场直供或连锁品牌(品质稳定,配送及时),避免中间商赚更多差价。
✔ 杯子/包装供应商:批量采购(比如一次买1000个杯子),和厂家谈折扣(一般批量越大,单价越低)。
3. 对比价格与品质:不贪便宜,只选对的
- 操作技巧 :
✔ 定期(每月或每季度)对比3 - 5家供应商的价格(咖啡豆、牛奶、杯子等),但不要只看价格最低的,要试喝咖啡豆、检查牛奶新鲜度后再决定。
✔ 对于咖啡豆,关注烘焙度和风味(比如浅烘焙酸度高适合做手冲,深烘焙苦味重适合做意式浓缩),选择适合自己店铺定位的豆子。
个人观点 :采购不是“买最便宜的”,而是“买最适合的”。就像给顾客做咖啡,要用对的原料,才能做出好喝的咖啡,同时控制成本。
三、储存使用的隐藏细节——别让好原料浪费了
1. 咖啡豆储存:密封、避光、防潮
- 正确方法 :
✔ 用密封罐或铝箔袋储存咖啡豆,放在阴凉、避光、干燥的地方(温度20 - 25℃,湿度低于60%)。
✔ 每次取用后立刻密封好,避免咖啡豆接触空气氧化。
✔ 标注烘焙日期,按照“先进先出”原则使用(先买的先用完)。
2. 牛奶储存:冷藏、控温、及时用
- 正确方法 :
✔ 牛奶必须放在冰箱冷藏室,温度控制在2 - 6℃(不同品牌可能有差异,按包装说明)。
✔ 检查牛奶保质期,优先使用临近保质期的牛奶(比如先打开的先喝完)。
✔ 避免反复加热牛奶(会影响口感和营养),现用现取。
3. 杯子与包装:分类存放,避免损坏
- 正确方法 :
✔ 咖啡杯分类叠放(比如大杯、中杯、小杯分开),用泡沫垫或纸板隔开,避免碰撞摔碎。
✔ 包装袋(如咖啡外带袋、糖包)放在干燥的地方,避免受潮破损。
✔ 定期检查库存,及时补充短缺的杯子或包装,避免临时采购高价货。
4. 使用环节的优化:减少浪费
- 操作技巧 :
✔ 磨豆机定期清理(每周至少一次),避免咖啡粉残留影响研磨效果和浪费。
✔ 萃取咖啡时,按照标准参数操作(比如研磨度、水温、萃取时间),保证每一杯咖啡的品质稳定,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浪费。
✔ 制作饮品时,按照配方精确添加原料(比如拿铁用15ml糖浆,不要随意多加),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增加。
个人观点 :储存和使用原料就像“照顾孩子”——用心管理,才能让它们发挥最大价值,避免浪费。
总结:控制原料成本的核心是“精细化管理”
咖啡店控制原料成本的关键 不是“一味省钱” ,而是 “通过精准采购、科学储存和合理使用,在保证咖啡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” ——你得先搞清楚“哪些环节在浪费钱”(采购过量、储存不当、使用损耗),再针对性地采取“计划采购+品质把控+细节优化”的措施。
我的建议 :先从“制定采购计划”和“优化储存方法”开始(这是最容易上手且效果明显的),再逐步完善供应商管理和使用环节的细节。记住,“最好的原料管理,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出价值,让每一杯咖啡都既有好味道又有好利润” !
最后问一句:你的咖啡店目前在原料成本上遇到哪些问题?你是怎么解决的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咱们一起讨论怎么把原料成本管得更稳! ☕